![BNNER1](https://file.qushanghui.com.cn/150/back/225/2021/04/15/875107a3e5507b04eb.jpg)
为你而来·蜀慈善邻
今年以来,四川省民政厅系统打造“为你而来”四川民政特色品牌,推动民政业务“响”起来、民政特色“亮”起来、民政工作“活”起来,以品牌建设助推四川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现将各地创建“为你而来·蜀慈善邻”品牌有关情况刊发如下。
南充市
创新“慈善+”模式 助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南充市民政局聚焦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加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为重点,着力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公益健康跑项目,牵手慈善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为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南充市围绕全省“为你而来·蜀慈善行”品牌建设要求,聚焦困境儿童需求,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谋划实施2024年南充市关爱“困境儿童”公益健康跑项目,将体育运动和慈善捐助有机结合,多形式关爱助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6月1日,南充市嘉陵区成功举办2024年南充市关爱“困境儿童”公益健康跑嘉陵站活动,共有80个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赞助,2000余名跑友参与活动,筹集善款72万元,其中善款主要用于嘉陵区内困境儿童的关爱救助,目前已开展1期“为爱奔跑”关爱困境儿童夏令营活动。
“参加活动有什么用呢”“不敢和其他小伙伴交流”……这些问题都是初入夏令营时孩子们提出来的。今年11岁的文文,父亲死亡、母亲失踪,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在参与夏令营“我和我们”团队建设活动中,他用“孤独”来形容自己,不愿意主动参与团队集体活动,也不愿和老师交流互动。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孩子们,多数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或是从各类资助项目中推荐选取确定,如何让他们快速融入集体是一大难题。对于摆在面前的难题,工作人员将志愿者和儿童进行1:10的比例配置,即每10位儿童配置1名志愿者全程跟进服务,并由专业社工结对进行心理疏导,专业地帮助每位孩子快速进入状态。随着心理辅导、晚会活动、户外探索等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逐渐活跃,不再独来独往,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彼此,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
南充市通过打造“慈善+体育”新模式,实施关爱“困境儿童”公益健康跑品牌项目,探索群众参与慈善救助新路径。嘉陵区民政部门依托慈善项目,持续开展夏令营活动,打造5名社工+10名志愿者+心理、应急等工作人员的专业人才服务队伍,建立与区未保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合作企业等多元、立体的沟通机制,全力以赴做好活动保障工作,汇聚力量开创慈善品牌建设新局面。
遂宁市
“遂心童阅”——本土绘本的慈善引力
“一人巷,二井沟,三清街,四联堰,五里垭……,我们遂宁安登儿逸!安登儿逸!”
在遂宁市安居区琼江社区“遂心愿”爱心驿站,6岁的简鑫彤正捧着《遂宁地名童谣》边看、边唱。借助这个图文并茂,还可以扫码听音频、看视频的绘本中,遂宁城市文化、慈善文化以“阅芽图书馆”为圆心,浸润遂宁儿童。
2023年12月,“蜀善有你·读好书”四川省阅芽计划遂宁启动,同步建成10个“阅芽图书馆”,汇集各类绘本1600余册,由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来自学校、家庭的志愿者引导开展儿童公益阅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服务人数3318人,借阅人数1728人,借阅人次4380人次。10个“阅芽图书馆”均被评为“蜀善有你·读好书”四川省阅芽计划第一期领航点位。
围绕“做实服务体系、做精体验场景、做优运营机制、做足民政品牌”思路,遂宁市将儿童公益阅读推广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牵引性载体和关键抓手,启动“遂心童阅”儿童本土绘本及公益阅读计划,链接资金231.5万元,从阅读空间、可持续运营、配套公益慈善项目、阅读推广项目、阅读推广人才、福袋众筹、专属图书馆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支持。市慈善总会通过与新华文轩合作,充实了20册、20套传统文化绘本,联合四川省科技公益发展基金会在腾讯公益上线“善润童心共创绘本”项目。遂宁市社会工作协会、遂宁微笑公益社通过家、校、社共创的方式,研发《遂宁地名童谣》《遂宁老十二景》等本土绘本2册,社会反响良好,被市社科联纳入2024年遂宁印记系列原创童谣项目,会同宣传、民政、文旅等部门共同推进。
下一步,遂宁市将通过直接资助、公益创投、联合劝募等方式,联合四级公益慈善服务平台,丰富流动服务、自助服务、线上服务等载体,构建城乡一体的“一站式”儿童公益服务场景,推动“遂心童阅”向中心镇及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解决缺平台、缺读物、缺共读的问题。
万源市
为你而来亮品牌 爱聚万源促民生
县域承上启下、连城接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动主体,也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慈善,缘起于小事、小物、小节,其主要内容、活动空间、场景呈现均在县域。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万源市民政局在省、市两级民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为你而来”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县域慈善发展样本成效明显。
立足“唤醒”,系统谋划慈善工作
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立足县域慈善停滞现状,主动编制《关于高质量发展万源慈善事业的报告》,并先后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将唤醒发展“市慈善会”这一慈善组织主体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在有序推动市慈善会开展换届选举的同时,建立过渡时期工作规程,加强慈善人才培育,不断筑牢县域慈善工作基底。在精心筹划下,我们通过承办市委、市政府与达州民政联合主办的“携手帮扶 尚善乐行”主题活动,让万源慈善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立足“换形”,着力发展现代慈善
围绕民政厅关于慈善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我们在申报2024年度四川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试点项目的同时,分管市领导带队前往遂宁市现场学习交流,拓展视野、借鉴经验、对标先进,及时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宣讲与慈善工作推进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围绕万源慈善“1+3+N”行动,启动实施全省首个定制化县域品牌慈善项目--“万福攸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项目,与达州市慈善会建立公开募捐合作,为万源慈善由生存型慈善向发展型慈善、小众慈善向大众慈善、民生慈善向全域慈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焕新”,竭力打造慈善品牌
在民政厅“为你而来”品牌建设引领下,我们一方面印发万源民政《2024年“为你而来”民政特色品牌创建工作方案》,围绕“慈善+”模式,开展包括养老服务提升、未保服务提质、社会组织赋能、社会福利铸魂等慈善事业发展等5个专项行动;另一方面围绕“红城万源 爱聚万源”主题,组织民政慈善代表团赴舟山市普陀区交流,拓展“慈善+帮扶”模式广度与深度,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开展“万福优童 乐活一夏”尚善成长营活动,探索“慈善+儿童”慈善服务,为社区慈善提供基础性范例。
截至目前,万源慈善已开展各类慈善活动40余次,募集社会爱心款物价值近150万元,在获得社会公众与各级领导高度好评的同时,不断为推动慈善向服务发展全局、助力共同富裕、解决社会问题等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阔空间延伸,有力服务万源加快追赶、跨越发展大局。
彭州市
“慈善+养老”新模式 助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近年来,圆通坝社区将慈善与社区“孝善亲和”文化相融合,以老年人为切入点,以助餐服务为载体,创建“136”(1个领导核心,3个慈善共享空间,6个一点筹资模式)的社区“慈善+养老”新模式,开办了彭州市首家“爸妈食堂”,助餐800余天,服务老人约6.8万余人次,让农村老人实现“有地方吃饭、有活动参与、有伙伴聊天”的多样化需求,以“小饭碗”全力筑牢老年人民生幸福“根基”,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
整合闲置资源打造多样化慈善“新空间”
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社区党委撬动辖区闲置土地2000平方米、各级资金70余万元精心打造条块分割、功能多元的慈善基地。该基地集精准帮扶、公益交流、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涵盖互助式“爸妈食堂”“爸妈菜园”“爸妈公益民宿”“爱心慈善超市”等8个居民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的“3可”共享空间,让功能配置更完善、环境氛围更温馨、活动载体更丰富,用心用情为社区困难群体服好务,打造多样化慈善新空间。截至目前,开展集体生日会、节日活动、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300余场,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
引导多元参与构建多层次社区慈善“新体系”
围绕居民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心梳理服务清单,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以社区党总支为引领,社会组织专业化运营,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共同参与的“五社联动”治理体系,创新“居民认缴一点、集体反哺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志愿服务一点、财政奖补一点、自己创收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同时,积极探索“社区+公益慈善组织”的公益微循环模式,打造“党建+慈善+产业”多元化服务空间,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拓展爱心渠道,已撬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达20余万元,实现困难群众“微心愿”80余个,开展技能培训200余场次,为14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切实将关心关爱社区特殊群体落到实处。
创新志愿服务营造多元化慈善“新氛围”
依托“信任互助社”“爱心慈善超市”“社区微基金”,创新运行“爱心积分”一分两用机制,开展居家照料、代买代缴、助医陪护等21项服务。引导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主动作为,辐射带动年轻党员、社区爱心人士和热心公益人士参与,截至目前发动3500余人次加入社区慈善公益服务。以“信义贝”为孵化器,探索“时间”与“公益”挂钩,“服务”与“储蓄”结合,通过“老年助餐”这一媒介搭建起邻里交流和志愿服务平台,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号召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群众动力激发难等问题,有力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矛盾纠纷进一步化解、文明乡风进一步涵育,全龄友好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助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自贡市沿滩区
“会”慈善力量 “架”爱心之桥
近年来,沿滩区邓关街道会仙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志愿聚力、公益赋能、治理增效”工作总思路,积极调动党员、居民群众、社会组织、辖区单位、企业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孵化培育了青蓝志愿先锋服务队、慈善爱心车队、“同心向行”医疗志愿服务队、爱心商家联盟等公益志愿队伍,成立社区基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社区慈善,帮助企业体现社会责任、个人实现精神富足、居民享受优质服务,构建了和谐文明、友善互助的社区氛围。2024年3月,被评为自贡市“盐都十佳志愿服务社区”。
发挥互助精神,慈善力量从“无”到“有”。针对社区居民年龄结构“两头多、中间小”的实际,社区“两委”围绕养老和助幼,聚焦医疗、教育、文化、出行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对接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邓关十八中学校、邓关友盛花园酒店、富顺扯哥食品有限公司等各行业领域代表,孵化培育了会仙桥青蓝志愿先锋服务队、公益爱心车队、“同心向行”医疗志愿服务队、爱心商家联盟、爱心托管班、“夕阳红兴趣坊”、友邻便民服务队7支志愿服务队伍,50余名教师、医生、企业家、退休职工等发展成为社区慈善志愿力量。
积极统筹资源,服务阵地提“档”升“级”。为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需求,会仙桥社区积极对上争取,整合了团委、关工委、民政、社保等部门资源力量,完善扩大社区功能、拓展慈善志愿服务阵地,进一步扩充了志愿驿站、图书阅览、活动开展等社区功能,为志愿者和居民群众提供了双向交流的平台。同时,结合社区实际开发了个性化的公益慈善志愿服务平台,打造了会仙桥社区“乐行学堂”“义诊小屋”“爱心食堂”“公益慈善义卖亭”等志愿公益空间,建成了全区首个儿童“心灵驿站”。
坚持唯实惟先,慈善活动触“地”生“根”。会仙桥社区立足居民需求,有效推动公益慈善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在社区“升温”,“志愿红”身影活跃在社区各处。丰富文化活动载体助力儿童成长,组织志愿队伍开展了“爱心课业辅导”志愿服务、消防安全知识科普活动、“未你而来、点亮六一”儿童活动等系列志愿活动;提供志愿便民服务,组织公益爱心车队为外出就学大学生、就医群众提供免费送行,免费为居民提供磨剪刀、磨菜刀、修鞋子等便民服务等。组织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动爱心餐饮店,每月定期免费为辖区内困难老人、独居老人提供餐食,组织“爱心义剪·情暖老人”志愿活动、“童心送清凉、解暑绿豆汤”志愿行,有效提升了社区养老品质。成立社区慈善基金,爱心募集16万余元,有效反哺社区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