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党代会 | 遂宁,魅力!
应居中通衢之势,得人文之胜。
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之称的遂宁,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文化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十三五”以来,遂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增加,将文化活水一滴滴引进群众心田。
回望这五年,遂宁以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文化事业量质齐升,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文旅市场安全有序,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文化的阳光遍洒城乡,浸润出全面小康的文化新成色。
遂宁城景。刘昌松/摄
引领新风 文化大餐可口可心
在射洪市复兴镇九圣村,表彰“好媳妇”“热心公益好人”等身边好人,推动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风尚;
在船山区永兴镇联盟村,乡风文明积分推行两年多以来,积分兑换奖品成为村民日常,乡风文明建设已在村民中形成一种自觉;
在全市,“空中理论讲堂”“村村响”广播、流动宣传车“红堂屋”等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村民用乡风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物品。何光华/摄
在遂宁,新时代文明实践凝心聚力、引导群众,成风化俗、以文化人,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
每一个个体的“小气场”,汇聚成为社会文明的“大气候”,文明新风吹拂遂州大地。
市河东新区慈航路与芳洲路交叉口,志愿者带领小学生过马路。刘昌松/摄
一座座文化站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
织密文化网,政府“端菜”转向百姓“点单”,可口可心的文化大餐送上门。五年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遂宁市文化中心。刘昌松/摄
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已经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
遂宁市杂技团开展中国杂协“精品杂技下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资料图片
满足需求 文旅供给品质提升
2020年11月16日,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上海市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
活动期间,遂宁市举行了以“巴蜀福地 养心遂宁”为主题的遂宁文旅产品推介会,以遂宁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向世界“递出邀请函”。
“巴蜀福地 养心遂宁”文旅品牌亮相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图片来源:遂宁文旅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游供给从数量追求转向品质提升。
“诗和远方”在遂宁牵手,一个又一个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令人向往,文旅发展令这片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游客在圣莲岛赏荷拍照。刘昌松/摄
作为全省文旅融合先行区,“十三五”以来,遂宁将文化旅游业纳入“5+2+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三区一环”文旅发展新布局,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奋力书写着文旅融合华章。
四川省第五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在大英县举行。资料图片
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十三五”期间,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川剧《苍生在上》。李佳雯/摄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市推出多场文艺晚会,激发遂州儿女爱党爱国热情、鼓舞振奋民族精神。
杂技《青花瓷》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蜀国英雄》作为中国杂协唯一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剧目亮相北京,《苍生在上》获四川文华奖剧目奖、第九届巴蜀文艺奖,创遂宁川剧作品获奖最好纪录。
诗歌评论集《琉璃脆》获得第九届四川文学奖,歌曲《诗歌中国》等作品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越来越多的人正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激发活力 文化自信留住“乡愁”
音乐课堂教学融入川剧唱腔训练、美术课程传授泥彩塑技法、课外实践学习精湛的观音绣针法……
围绕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已经充分融入遂宁的校园生活。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再次将传统文化发展推向新的维度。 五年来,遂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古迹、古籍“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遂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徐氏泥彩塑。资料图片

竹编茶具。资料图片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阵地+流动”“线上+线下”“送文化+种文化”三种模式,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 创新开展街头文化演艺,每年开展送文化(戏)下乡超过300场次;
● 推行“文旅产业+脱贫”模式,35个村被纳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育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
● 强化节会带动,开展“旅游大巴进贫困村”活动,以“旅游+旅行社+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助农增收。
“十三五”以来
文化扶贫、文化创新
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动力
更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局面
射洪市复兴镇举行“乡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文化惠民演出。刘昌松/摄
五年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出“新乡愁”。这样一份亮眼的文化成绩单,透出百姓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过“十三五”
遂州儿女的脸上
正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容
迈向崭新的未来